在短時間接觸出版業的作業方式及書籍製作的過程,學習到一些實務經驗。實際參予的作業使我深刻的了解一件事,所有的工作內容都要持續的參予及作業才會有其能力。在此想分想我所了解的出版業現況,希望能給有志參予的朋友們能了解。
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出版業的情形。一般新聞局歸類於出版業的公司有有聲出版品,圖書出版品,報業雜誌出版品,數位出版品。所以,大家知道的唱片公司(就是泛指有出CD的唱片公司)及所有的雜誌,報紙及含有數位內容的都屬於出版品(所以網誌也算其一)。只是於出版品的經營方式有分為營利性質及非營利性質。
目前,出版業中的有聲出版品(即唱片業界)為數位化的衝擊影响最大(因盜版猖獗);而圖書及雜誌因個人盜用成本等同購買,所以影响有限;而個人閱讀習慣的關係及數位硬體的技術未普及,以致於2009年年初業界始有大變動(就我所知UDN於2000年成立,一直都在市場養成階段,目前正面臨市場成熟階段)。之所以筆者認為2009年初的大變動,在於筆者所接收的資訊是數位出版平台(一般業界稱買賣產品的電子網書)業者於此時大動作與各出版公司接洽版權出售事宜。上述是筆者針對去年業界的變化做概述,應有不及的地方,望各先進能提供資訊。
在出版業,公開分享相關資訊是等同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能力(有看火影忍者/獵人/航海王的讀者會較了解我的比喻)。所以,封閉保守是這個產業的風格。加上老一輩的心態(筆者無意抵毀各先進,因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心態),以致於大多出版業是人少事多有時要出差的環境下工作。若再加上老闆對執行面的不了解,養了少許的冗員(在員工人數少的情形下依舊有此情形),無亦是雪上加霜。
了解了保守的出版業(當然指的是大多數小型出版社-依新聞局出版年鑑的記載,台灣出版社於2008年約有2萬多家出版社,員工人數10人以下者約佔70%),可見數位平台的業者要推動書籍數位化(現稱電子書)是有多困難的一件事。電腦是約於90年代末期為台灣企業大量應用,但不代表出版品(文字類)會在15年前就數位化。數位化內容大多是2000年左右才開始陸續被業者採用。筆者所了解,大多出版社是公司先資訊化後,產品才導入數位化。就執行面(底片轉數位檔)來說,以成本為考量的出版社就會開始篩選滯銷書打入絕版停止生產。上述現象出版社及數位平台雖可採策略聯盟方式,或依供貨合約但書部分數位化條件簽約。而出版社會考量現有通路(即客戶)的銷售情形而停滯不前。因目前三大通路(誠品/金石堂/博客來)仍未出現相關資訊,在大通路沒有效仿amazon的情形下,出版社自然不會同小通路進行相關合作。(曾有小通路提出配套和筆者之前的出版社交涉)
筆者在出版社工作其間,深感台灣市場太小而無力。就一般出版社大量翻譯外籍書籍來看,少數養成本土作家的出版社在短期間很難有賺大錢的機會(彎彎的特例令不少通路來不及反應,具業者消息連自轉星球出版社也嚇一跳)。故參予各國國際書展成為出版社重要朝聖的行程之一,相形之下台北國際書展因本土作家不多。展區活動和場地不及香港/北京/上海,參予書展的廠商和民眾就每況愈下(相信民眾是要於書展期間大量採購書籍,但出版社參展的主要目的除了賣書外,藉此書展吸引國外出版社來採購版權亦很重要)。
在了解上述情形簡言之,台灣的出版業要走出自己的路有兩大楔機;一是正體中文的強力宣導,二是國內書籍於原物料高漲的現下,出版品品質仍居於兩岸三地之首;如不於短期以數位化,或擴大市場銷售。在數位化的衝擊下,圖書出版業者會如同唱片業者般步入冰河時期。
常有專家學者說:”日本文化及經濟約領先台灣50年,台灣約領先中國50年”;台灣經濟雖早已被中國超越,但文化因字體及用詞上的差異加上社會經濟結構的不同而步向不同方向(筆者認為沒有好不好的文化,而是有多少人會接受)。目前台灣的出版業界會有目前的情形,在於目前主事者的無知及自滿;雖大多先進仍是引領台灣文化的主幹,也是造就目前多元社會的主因。但沒有後繼者,一切只是曇花一現。市場的萎縮在於先進們於守成時未及成就新進,於市場上的變化反應不及或不動如山。使消費者流失於多元的媒體中。以唱片業市場來看,內需的情形南韓人口約4700萬人,日本約2億人,台灣僅2300萬人;日前看紅白歌合戰,在介紹一新進團體的演唱會,參予觀眾每場7~8000人;而韓國的一切文化,依人口市場來看除了自產自爽外,還可因市場反憑更大膽的做新形象,新創新;台灣的文化產品不比人家差,筆者認為在於因內需市場不夠支持該產品,導致產品難於更擴大的市場曝光產生更高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