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廣告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工作心得碎碎念--出版社工作心得

在離開稽核工作之後,經長輩介紹到一家出版社工作,雖說很多人很响往出版社工作的生活(我個人也是這麼感覺)。我在出版社待了約十個月,個人感覺很不錯(可以在短時間了解和吸收公司的所有工作內容);因長輩和主事者很熟所以倍受重用。只是輪調工作的時限很短,好在有五年半稽核的工作底子(好像練功一樣),以每三個月的時間,陸續接任業助>版權/資訊/印務/稽核>業務等工作。


在短時間接觸出版業的作業方式及書籍製作的過程,學習到一些實務經驗。實際參予的作業使我深刻的了解一件事,所有的工作內容都要持續的參予及作業才會有其能力。在此想分想我所了解的出版業現況,希望能給有志參予的朋友們能了解。


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出版業的情形。一般新聞局歸類於出版業的公司有有聲出版品,圖書出版品,報業雜誌出版品,數位出版品。所以,大家知道的唱片公司(就是泛指有出CD的唱片公司)及所有的雜誌,報紙及含有數位內容的都屬於出版品(所以網誌也算其一)。只是於出版品的經營方式有分為營利性質及非營利性質。


目前,出版業中的有聲出版品(即唱片業界)為數位化的衝擊影响最大(因盜版猖獗);而圖書及雜誌因個人盜用成本等同購買,所以影响有限;而個人閱讀習慣的關係及數位硬體的技術未普及,以致於2009年年初業界始有大變動(就我所知UDN於2000年成立,一直都在市場養成階段,目前正面臨市場成熟階段)。之所以筆者認為2009年初的大變動,在於筆者所接收的資訊是數位出版平台(一般業界稱買賣產品的電子網書)業者於此時大動作與各出版公司接洽版權出售事宜。上述是筆者針對去年業界的變化做概述,應有不及的地方,望各先進能提供資訊。

在出版業,公開分享相關資訊是等同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能力(有看火影忍者/獵人/航海王的讀者會較了解我的比喻)。所以,封閉保守是這個產業的風格。加上老一輩的心態(筆者無意抵毀各先進,因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心態),以致於大多出版業是人少事多有時要出差的環境下工作。若再加上老闆對執行面的不了解,養了少許的冗員(在員工人數少的情形下依舊有此情形),無亦是雪上加霜。

了解了保守的出版業(當然指的是大多數小型出版社-依新聞局出版年鑑的記載,台灣出版社於2008年約有2萬多家出版社,員工人數10人以下者約佔70%),可見數位平台的業者要推動書籍數位化(現稱電子書)是有多困難的一件事。電腦是約於90年代末期為台灣企業大量應用,但不代表出版品(文字類)會在15年前就數位化。數位化內容大多是2000年左右才開始陸續被業者採用。筆者所了解,大多出版社是公司先資訊化後,產品才導入數位化。就執行面(底片轉數位檔)來說,以成本為考量的出版社就會開始篩選滯銷書打入絕版停止生產。上述現象出版社及數位平台雖可採策略聯盟方式,或依供貨合約但書部分數位化條件簽約。而出版社會考量現有通路(即客戶)的銷售情形而停滯不前。因目前三大通路(誠品/金石堂/博客來)仍未出現相關資訊,在大通路沒有效仿amazon的情形下,出版社自然不會同小通路進行相關合作。(曾有小通路提出配套和筆者之前的出版社交涉)


筆者在出版社工作其間,深感台灣市場太小而無力。就一般出版社大量翻譯外籍書籍來看,少數養成本土作家的出版社在短期間很難有賺大錢的機會(彎彎的特例令不少通路來不及反應,具業者消息連自轉星球出版社也嚇一跳)。故參予各國國際書展成為出版社重要朝聖的行程之一,相形之下台北國際書展因本土作家不多。展區活動和場地不及香港/北京/上海,參予書展的廠商和民眾就每況愈下(相信民眾是要於書展期間大量採購書籍,但出版社參展的主要目的除了賣書外,藉此書展吸引國外出版社來採購版權亦很重要)。



在了解上述情形簡言之,台灣的出版業要走出自己的路有兩大楔機;一是正體中文的強力宣導,二是國內書籍於原物料高漲的現下,出版品品質仍居於兩岸三地之首;如不於短期以數位化,或擴大市場銷售。在數位化的衝擊下,圖書出版業者會如同唱片業者般步入冰河時期。

常有專家學者說:”日本文化及經濟約領先台灣50年,台灣約領先中國50年”;台灣經濟雖早已被中國超越,但文化因字體及用詞上的差異加上社會經濟結構的不同而步向不同方向(筆者認為沒有好不好的文化,而是有多少人會接受)。目前台灣的出版業界會有目前的情形,在於目前主事者的無知及自滿;雖大多先進仍是引領台灣文化的主幹,也是造就目前多元社會的主因。但沒有後繼者,一切只是曇花一現。市場的萎縮在於先進們於守成時未及成就新進,於市場上的變化反應不及或不動如山。使消費者流失於多元的媒體中。以唱片業市場來看,內需的情形南韓人口約4700萬人,日本約2億人,台灣僅2300萬人;日前看紅白歌合戰,在介紹一新進團體的演唱會,參予觀眾每場7~8000人;而韓國的一切文化,依人口市場來看除了自產自爽外,還可因市場反憑更大膽的做新形象,新創新;台灣的文化產品不比人家差,筆者認為在於因內需市場不夠支持該產品,導致產品難於更擴大的市場曝光產生更高的收益。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工作心得碎碎念--六年級工作心聲

自從退伍後在工作上一直處於順天而為的狀態,感到自覺時已經是3年前的事情...在老媽的光環下做著公司稽核的工作,雖沒有很高的薪水,也都過的平穩...就在家中第二個小朋友出生前,壓力大到主動向老闆討工作加薪(我老媽不是老闆,只是股東)...唉~真是愚笨.結果換來只有壓力,在家中原本就有壓力的情形下,兩頭燒的臘燭終於變成了炸藥,在同事的不配合及主管的自保下;我只有帶著自己的尊嚴離開努力了五年的工作.

唉~~~雖然有情緒上的因素,但面對自己的無力感,我只有自己找理由讓我無助的感覺找救生圈;人生不過如此,結局是工作上和同事間的小問題導致我直接面臨這種困境.雖事後有朋友說是主管抓到機會算計我,但我仍感到這樣的結局是最好的,尤其在經歷這三年轉換公司頻繁的生活中.

我深刻的體會到,老爸所說的公司是少之可憐的所謂正常公司(就是有能力者可居上位的那種...);自小老爸身教言教的貫輸我們家這一代兩件工作上的態度,一是要能舉一反三,二是沒有不可能的事;在經歷三年後發現,現實生活中只有,做事的一國和做人的一國.我該是屬於前者...

有自信能將工作在一個月內上手,半年內制度化並接額外兩三件工作的本事,聽起來好像會被公司重用,但實際上只會使自己成為老闆的劊子手,等到用不順手時再將所有問題都算在你頭上,然後資遣你...到頭來感覺什麼都會,郤又什麼工作都應徵不到.像如此的老闆多如牛毛,身為員工唯一可以抵制這種老闆的方式,就是消極的怠工,或積極的學習成為獨立的工作者,然後離開自行創業...

學生時代,常看到前輩在說社會是個人吃人的世界.在半年前,有所體會,或許大家都早就發現,但總是沒有人大聲疾呼"醒醒吧!你們在拿無價換有價..",用錢買不到的時間和空間,去換取微薄的薪水;最明顯的就是,員工們每個人都忙的要命,老闆和主管在聊天,並冷嘲熱諷的說:哪有那麼多事情要做...(XXX,一想就火大...)
結論是,我成長了;要離開了.而且要開始獨當一面,並面對一切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但好處是,我不是別人的棋子,我是自己的棋子...(可以成為后,何必在公司當城堡/主教/騎士...;記得不要成為王,王是最不中用的,而且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常常和老婆一起閒聊公司的心機,這或許是工作位於稽核這個位子所方便了解的地方,先解釋一下稽核的工作..

稽核:位於一般公司大多是自己人,主管財務方面的流程監控,一般都以徹查為求務實,簡言之是老闆的鷹犬;上市公司為監察人直屬人員,主管公司所有作業流程的監控,一般都以抽查為求時效,簡言之是董事長的剋星.
一個職位,位於兩種規格不同的體系,發揮的作用對於公司及老闆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一般公司,大多交由會計處理,或以督導/業務職位制行查核及修訂;上市公司,因金管會(金融管理委員會)時時修訂相關法令,所以除了要配合法令執行公司內部制度(作業流程)的增修外,還要參予董事會的提報(所以對公司最了解的往往是稱職的稽核)..

以上是對稽核工作大致的現況說明,依不同公司,有不同的待遇及作業方式;據了解,薪資待遇約45K左右...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應徵看看,條件如下:
一般公司(多為連銷企業):大多要兼業績壓力,一般多以區督導/區經理應徵主管級職缺;
上市公司:一定要拿到CIA證照,是美國公認的稽核師考試,在台灣為金管會認可的職照;有的公司會先錄用,再請你去考...

總之,在經歷了前台,稽核,印務和業務工作後,在下決定自行開創自己的未來;會面臨一連串的生活壓力,期能在網路上提供給各位有心創業的青年朋友們一些助益...並希望和大家一起了解老一代(四五年級),和新一代(七八年級)的工作心態,夾在中間的六年級,有些早已看不下去老一代作風自己跳出來,並面臨新一代的挑戰和衝擊.我個人希望能結合上一代的經驗去創造下一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