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廣告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好書推薦-咖啡萬歲


本人於2000年在誠品書店工作過,養成了個不知是好是壞的習慣,現代人是養寵物、養車、養房子;本人是養書櫃,好在內人也是個書蟲,小朋友也愛看書(雖然更喜歡看電視、打電動);
唉這是條不歸路,已經三年沒敢上書店敗家了,今天分享一下本人咖啡書櫥的經典書籍...

  • 書名:"咖啡萬歲"
  • 作者:Mark Pendergrast/著
  • 原文作者:Mark Pendergrast
  • 譯者:韓懷宗編者:許純青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00年09月05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0821310
  • 裝訂:平裝
  • 一本探討咖啡歷史的書籍,內容令人入迷;從依索比亞的發現一直到西元2000年結稿後譯者加入現況的分析,書中譯者的文筆令人著迷;也加註了原著沒有提及的註解,想了解咖啡是如何興起的,及如何經歷羅馬時期、法國大革命、獨立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韓/越戰;引發世界及產國的經濟問題;和其他飲品的市場爭奪戰...強烈推薦一定要看看,目前好像還沒有如此詳細又易讀的咖啡史書...有興趣的一定要看哦!
    相關資料轉自博客來,非廣告宣傳,僅資訊分享;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vip--af000028516/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29011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咖啡豆特性及粉末粗細之簡介

    本人喜好咖啡在於他有各種調配及沖煮方式,以下簡單分享本人的經驗:

    濾網式的沖煮方式較方便清洗,且本人認為較易沖出自己的喜好,畢竟顆粒大小及份量都固定,只用控制水量來萃取,品質完全掌握在手中,故各國評鑑咖啡的機構都是用濾泡式的方式採樣評鑑;

    法式壺是方便沖煮,只要水開了,等水全上昇就可以品嚐了;但其變因太多,咖啡粉接觸熱源的時間難以控制,易萃取過度;咖啡粉的粗細及種類會和煮的方式相關,本人傾向科學化的方式煮咖啡,故煮的方式其時間及水量、粉量、種類都要找出符合自己想要的口感;

    喝咖啡不是要好喝而是要符合自己的品味,若要品嚐自己想要的口感的咖啡,建議可以參考各大咖啡烘焙商的單品豆,可以明確的了解到各大咖啡產地的口感特性,如:巴西-偏酸,曼特寧-偏苦,哥倫比亞-有煙味,藍山-酸苦香醇適中,爪哇-偏苦帶土味....等等;

    若覺得一開始記不住或覺得麻煩,其實有一種簡單的方式判別可能會喜歡的種類,就是烘焙過的豆色;通常各大產地的評鑑機構,會就該產地的生豆做各種層次的烘焙,找出最適合突顯其風味的烘焙層度做為指標來做成豆(烘焙過的)的出口或生豆交易後的烘焙建議;
    依各機構的制定有分成六到九層,大致為:
    Green Bean,生豆
    Yellow,黃色豆
    Cinnamon Brown,肉桂棕色豆
    1st POP, City, 淺
    2nd POP, Full City, 中
    Dark Espresso, 深一
    Dark French, 深二
    Dark Italian, 深三
    參考(在加拿大的咖啡烘焙者)詳見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62909452

    顏 色越淺口感越淡且酸澀味越明顯,反之口感越濃苦味越明顯;故可依豆色大致上來選購符合自己口感的品項,但仍要品嚐過之後才準,因咖啡各地也是有產季的,所 以就算是藍山咖啡也有可能會出現口感上些許的差異,單指印尼產的爪哇(羅巴斯塔)和曼特寧(阿拉比卡)雖皆是深度烘焙,但其口感及香氣因其生產過程及豆種 上的差異而不同;

    註:阿拉比卡及羅巴斯塔為目前市場上較流通的咖啡品種:
    依外觀來區分-前者較扁,後者較圓;
    依口感來區分-前者較豊富,後者較單純;
    依價格來區分-前者較高,後者較便宜;
    依產量來區分-前者較少,後者較多;

    總而言之,咖啡的好壞是因人而異;所以本人只要求新鮮的咖啡(最好是前一天烘培的,需一天熟成),而口感會因產地、烘培度、粉末粗細、沖煮萃取時間、水温、水量、及品嚐時間而變化;建議大家可以找出自己的味道...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咖啡小歷史

    本人整理了一些咖啡的書籍,發現一些有趣的故事;

    咖啡原為非洲的特有種,因不少探險家到當地上癮後,苦於回到家鄉喝不到;故偷渡生豆回國栽種;始為咖啡廣為流傳的開端;

    而真正第一次的大為流通,在於古羅馬時期的咖啡與檸檬茶的市場佔有率之爭,因有競爭所以躍身為市場中的黑馬;第二次的廣為流通在於美國獨立時的咖啡與英國茶之役,因美國人 大多來自歐洲,故下午茶喝茶的習慣一直存在;英國為當時茶品的供應大國,因見市場形成開始徵收茶稅,導致茶價狂漲(如同現在物價,哈哈);美國政府一氣之 下,發動全民拒買拒喝英國茶,在民眾仍需飲品的同時出現了咖啡市場;

    咖啡的興起是由於美國的帶領,經歷了茶稅事件的開啟後,從一次世界大戰一直到越戰、韓戰都成為美國軍方提昇軍方士氣民生必需品,故在大戰其間,因供需不平衡,而成就了二種新的飲料市場來遞補咖啡市場的空缺;一是可口可樂的興起,二是營養飲品的興起;

    咖啡知多少

    阿拉比卡、ROBUSTA這兩個品種種在不同的地方就會長出不同風味的咖啡豆?

    咖啡為農產品,不同產地其香氣及甜度皆有其影響,畢竟農產品的品質是取決於產地的土壤及氣侯。

    咖啡的命名是以啥為基準??

    是由市場決定的,各產地都有咖啡評鑑的機構,用以評鑑區隔該產地各區咖啡的品質,進而定下相關的名稱;大多是以港口、城市名來定,部分因區的咖啡質、量提升而加注名稱或以該產區名稱定之;


    大致解說一下咖啡的品種:為三~五年生之喬木物種,約有60多個品種,被用來飲用的大多為阿拉比卡、羅布斯塔、萊布利卡等物種(如同我們吃的五號米、六號米之類的);

    1阿拉比卡-生長於中高海拔的氣侯,易遭蟲害,但口感及香氣最豊富,高價位的咖啡大多用此品種;

    2羅布斯塔-生長於中低海拔的氣侯,不易遭蟲害,易生長,但其口感及香氣較差,大多平價咖啡依各產地特性調配出較佳風味;

    3萊布利卡-生長於低海拔,易生長,生命力強,口感及香氣最差,俱資料指出大多為產地村莊自產自用;

    現今的咖啡名稱:

    大多由產地或其港口名稱命名,(如同我們的文旦柚子、愛文芒果)因其產地的土質及雨量、生長環境(日照時間、施肥情形、採收情形、收倉情形)不同而有不同的風味;

    以下舉些例子給你參考:

    藍山-由位於藍山港口附近的產地(山丘),彙整出港至全球各地;因其產地雨量豊沛,土質優於咖啡生長,故香氣濃郁、口感極豊富;

    巴西-為巴西咖啡產地的統稱,另有其特級品項,如:美納斯;因其產地雨量豊沛,故其口感大多為酸性為主;

    曼特寧-為印尼生產之咖啡出港口,因其產地日照多,故味苦甘醇;

    詳見目前業界較常見品種http://sbsd.psjh.cy.edu.tw/~y9190583/p4.htm

    而各產地因海拔所限故用的咖啡品種亦不同,如我所知,印尼所產的爪哇及曼特寧就是用羅布斯塔,而藍山是用阿拉比卡;

    若以商業考量來回答,因目前咖啡市場以較難種植的阿拉比卡為主流(約佔70~80%左右),所以羅巴斯塔較難競爭;所以是可以種,但風味及售價受限於品種特色,所以一般農家不會選擇的;

    藍 山豆之所以昂貴,在於量少;其品質優良的產地,因地形關係難以大量種植,因該地氣候十分適合咖啡,故少量生產;而市面上常見的招牌藍山,特調藍山或藍山咖 啡,都是慘入少量的藍山豆或自調風味類似的混合豆,總之要180喝到純藍山,可能要到產地碰碰運氣,不然就要花大錢囉...